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简历

你在本页读到的是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的简历.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请阅读详尽的履历介绍. 它分为 在苏黎士 (Zürich) 度过的青少年时代, 在新庄 (Neuhof) 的年代, 在斯坦兹 (Stans) 的日子, 在部格多夫 (Burgdorf) 和明兴布赫塞 (Münchenbuchsee) 的岁月, 伊佛东 (Yverdon) 时期风烛暮年六个人生的片断来叙述.

在苏黎士度过的青少年时代 (1746 - 1768)

 一七四六年一月十二日, 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生于瑞士的苏黎士. 在父亲和几个兄弟姐妹早亡后, 领收了母亲和家中一位忠实的女仆诚惶诚恐的关爱和照料, 并上完了所有聪慧的青年市民能上的学校, 从而接触到瑞士启蒙运动的那些著名人士. 在博德默尔 (Johann Jakob Bodmer) 身边的"爱国者"的圈子里, 裴斯泰洛齐结识了老一辈和新一代的哲学家, 首先是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的思想和著作. 在他早期的文章 ("亚基斯 (Agis)" 和 "愿望 (Wünsche)") 中, 他剖析了统治者们独断专行的统治方式. 他中断了神学和法学的课程, 改学农业, 以便当一个农民或农场主. 一七六七年他结识了安娜•舒尔特斯Anna Schultheß, 爱上了这位年长于他八岁的女子, 顶着新娘家长的激烈反对, 于一七六九年完了婚.
在苏黎士 (Zürich) 度过的青少年时代

在新庄的年代 (1769 - 1798)

在阿尔高省 (Aargau) 离苏黎士二十五公里的小村比尔 (Birr), 裴斯泰洛齐买下了大约二十公顷的休耕田和牧场, 并建造了他的新庄园. 但这项农业举措未能成功, 包括转向经营的畜牧业和室内棉花加工的试验. 此后, 裴斯泰洛齐尝试建立贫民院, 尽管它也以失败告终. 其债务只能靠拍卖土地和安娜亲戚的捐资来偿还. 一七八O年的新庄项目就这样落空了. 此时唯有巴塞尔 (Basel) 市的书记员伊萨克•伊塞林 (Isaak Iselin) 还对裴斯泰洛齐抱有信心, 并鼓励他当作家. 这样才有了一七八O 年至一七九八年他创作的丰收年, 诞生了诸如 《一位隐士的黄昏时刻》 (Abendstunde eines Einsiedlers), 《林哈德和葛篤德》 (Lienhard und Gerhard)的四章, 《谈立法和杀害儿童》 (Über Gesetzgebung und Kindermord), 《调查》 (Nachforschungen), 《寓言》 (Fabeln) 等作品以及研究法国革命和瑞士现状的政论文章与著&#20316 《是还是不是? 斯泰非人民运动 (1794年至1795年间一场斯泰非发起, 而在苏黎士的反封建人民运动) 论文集》 (Ja oder nein?, die Schriften zur Stäfner Volksbewegung)" 和《十一税问题论文集》 (Schriften zu Zehntenfrage). 写于这些年头的所有著作可以理解为政治行动的尝试和外来影响的结果.
在新庄的年代 (1769 - 1798)

在斯坦兹的日子 (1798 - 1799)

一七九八年三月, 法国部队入境, 旧联邦随之崩溃. 裴斯泰洛齐得以在新政府供职. 他认为, 他的全民教育的计划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裴斯泰洛齐被委任为斯坦兹孤儿院的领导. 而这座孤儿院竟在半年后就让给了野战医院. 在"致一位友人的信谈我在斯坦兹的日子" (Brief an einen Freund über meinen Aufenthalt in Stans) 中, 身心具瘁的裴斯泰洛齐写下了他的经历和思考. 这封信被视为裴斯泰洛齐最重要的教育学文献之一, 一再被重印, 解释和引用.
在斯坦兹的日子 (1798 - 1799)

在部格多夫和明 兴布赫塞的岁月(1800 - 1804/05)

在斯坦兹的逗留为裴斯泰洛齐带来了他一生中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这时候他想当教师并在部格多夫如愿以偿. 此后不久, 他成功地在部格多夫皇宫成立了一所师资培训机构. 他得到了赫尔维齐政府 (die Helvetische Regierung) 的资助, 赢得了一批能干的合作者得以发展他的新教学法. 这方面的奠基之作"《葛篤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 (Wie Gertrud ihre Kinder lehrt) 使裴斯泰洛齐成为平民学校伟大的教育家和革新家. 全欧洲的来访者都涌向部格多夫. 一八O三年, 调解宪法 (Mediationsverfassung von 1803) 恢复了旧联邦制, 伯尔尼 (Bern) 要把部格多夫皇宫作为它在当地首脑的办公场所. 于是裴斯泰洛齐不得不离开部格多夫宫. 他在明兴布赫塞一所修道院里暂住之后, 于一八O四年的下半年筹建了一所位于法语区的瑞士新成立的沃州 (Vaud) 伊佛东诺因堡湖南岸的新学院.
在部格多夫和明 兴布赫塞的岁月(1800 - 1804/05)

伊佛东时期 (1804 - 1825)

裴斯泰洛齐在伊佛东的学院很快出了名, 他的教育思想蜚声全欧, 首先是德国 特别是普鲁士. 慕名前往他伊佛东学院的来访者络绎不绝. 真正的繁盛时期是1807-1809, 也许还包括一八一五年前的这几年. 财政上的困难和同伙们的内斗使学院难于为继, 一八二五年, 裴斯泰洛齐只得将学院解散. 在伊佛东的日子里, 《林哈德和葛篤德》的第三稿, 晚期政论文 "致无辜" (An die Unschuld) 和大量与他的门徒合作完成的论著 "观点和经验" (Ansichten und Erfahrungen) 先后问世. 首先是那些对他门人的演讲. 他在七十二岁生日上的演讲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 而那篇 "关于普及教育的想法" (Über die Idee der Elementarbildung)的所谓的伦茨堡演说 (die Lenzburger Rede) 也很杰出. 这是裴斯泰洛齐一八O七年任"瑞士教育之友协会" 主席时作的. 在一八一七年之后的几年里, Cotta出版社出版了裴斯泰洛齐的十五卷全集, 它也终于为作者带来了较大的收入保障.
伊佛东时期 (1804 - 1825)

风烛暮年 (1825 - 1827)

伊佛东学院破产后, 裴斯泰洛齐又回到了他的新庄, 想重新建一所贫民院, 并盖一幢新楼. 而竣工前, 即一八二七年二月十七日 裴斯泰洛齐在临近的布鲁克Brugg辞世, 被安葬在比尔村离他新庄不远处的校舍的边墙一侧. 在新庄, 裴斯泰洛齐写下了他最后一部力作. 《白天鹅之歌》 (Schwanengesang), 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自传, 另一部分则是他教育理论的全面介绍.
风烛暮年 (1825 - 1827)

顾正祥 译

Gottfried Ohnmacht-Neugebauer 校